命運的殘酷,有時會以猝不及防的方式碾壓人生。3歲喪母、4歲喪父,童年在監獄與乞討中掙扎,在這種天崩開局下能活下來已是奇跡,可誰能想到,就是這位從苦難深淵中爬出來的孩子,最終以鋼鐵意志,鑄就了共和國的“水下長城”。
1959年9月30日,赫魯曉夫率蘇聯黨政代表團訪華,參加新中國成立10周年慶典。在中南海頤年堂的會談中,毛澤東向代表團提出,希望蘇聯幫助中國研制核潛艇的請求。然而,赫魯曉夫傲慢地回應:“核潛艇技術復雜,價格昂貴,你們搞不了!”事后,毛澤東在中央會議上堅定表示:“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1970年12月26日,中國第一艘攻擊型核潛艇“長征一號”犁開碧波,中國由此躋身世界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這一里程碑的背后,是彭士祿帶領團隊“零起步”的攻堅之路——沒有圖紙、沒有經驗,僅憑幾張模糊照片和一個玩具模型,在“一窮二白”的困境中,他毅然走進大山隱姓埋名,三十年如一日,歲月在圖紙與零件間流逝,更在家人漫長的等待與不解中無聲滑落。久別歸家,迎接他的不是天倫之樂,而是幼女怯生生的詢問:“叔叔你是誰?”那一刻,鐵骨錚錚的硬漢心頭翻涌的酸楚與愧疚,是無聲的獻身勛章。他常說:“只要國家需要,我隨時可以犧牲我的一切!”這句誓言,不是口號,而是刻入骨髓的信仰。
當核潛艇劈開萬里波濤,當秦山核電站點亮萬家燈火,人們稱頌他為“中國核潛艇之父”,面對如潮贊譽,他謙遜如初,他說:“作為共產黨員,國家交給我的任務,只有盡全力把它做好,沒什么之父之說,我充其量就是核潛艇上的一枚螺絲釘。”這樸素話語里,閃耀著共產黨人金子般的擔當與忠誠——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彭士祿的一生,是苦難中淬煉初心的一生,是擔當里踐行使命的一生。他讓我們明白,所謂英雄,不過是在國家需要時,甘愿做一枚螺絲釘的普通人。
斯人已逝,脊梁不朽。彭士祿的生命軌跡如深海般沉默,卻激蕩著最磅礴的回響。當我們在各自的崗位上,以“螺絲釘”的姿態默默堅守、奮力創新時,那源自歷史深淵的堅韌與擔當精神,便在新時代的脈搏中獲得了永恒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