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聆聽曾仕強老先生的授課視頻時,幸而接觸到“持經達變”一詞。此詞一經入耳,我就深切感受到這個充滿東方文化韻味和質樸哲學意味的詞匯所充盈的能量,細細品味深蘊于其中的妙處,雖未有醍醐灌頂的大徹大悟,但亦感心苗開悟,思緒豁然。
細究出處,均言其源自《易經》,但無論從《彖傳》,還是《卦辭》,或是《爻辭》均未見其尊容。掩卷細思,我方覺這應是進一步提煉的哲學思想。閑翻其他古籍著作,也不見其清晰身影,但又仿若能探及到。比如《論語·子罕》中“可與立,未可與權”的意思就與其較為接近,但又需延展理解才能推及其意。又如《道德經》的“反者道之動”所表達的“守柔處下”的處世智慧與“持經達變”的應變邏輯存在暗合。司馬遷《史記》遵循的?“通古今之變”的治史目標與“持經達變”更是存在著跨越維度的應和。然而,各方均認可其出自《易經》,只是因其強調以恒定的原則應對復雜的變化,概括解釋就是“持不變之經,達萬變之易”,這也是最為契合《易經》中“易”的“一字三意”,即“簡易、不易、變易”。
既然“持經達變”包含著“蓄不變為變”的哲學元素,定然不會淹沒歷史長河,當可與時俱進,穿行而來。諸如偉大領袖毛主席的“實事求是”方法論、“從戰爭中學習戰爭”的實踐觀等無一不體現這一哲學思想?!靶坳P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钡仍娫~又何嘗不是“持經達變”的藝術化體現。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摸著石頭過河”?“白貓黑貓論”等也無一不是“原則堅定性”與“策略靈活性”的辯證統一。習總書記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對初心使命的堅守等一大批思想論點和探索實踐,既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方向的堅守,更是以改革創新破解發展難題的求變,其思想內核與“持經達變”形成跨時空的呼應。可見“持經達變”不僅貫穿時空線,賡續文化脈絡,更在不斷權變著與時代共鳴的新律動。
此為明事之義、修身之理,亦是治國之道,更應能為企業的管理和發展找到可借鑒之處。因此,我們應靈活理解“持經達變”,以“初心不變的定力”堅守核心價值觀,以“沉著應變的智慧”處理復雜矛盾,通過“主動求變的勇氣”突破發展瓶頸,實現守正和創新的辯證統一。通過強化“三精管理”,堅持問題導向,杜絕“路徑依賴”形成的過度保守和規避“戰略漂移”式的盲目變革,構建“韌性增長”的動態競爭優勢。
察勢者智,馭勢者贏。當我們在觸摸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思想真義時、追尋鼓動船帆的創新風向時、搏擊歷史長河的徜徉前行時,可悟這動態平衡的智慧正是解碼過去、現在、未來的終極密鑰和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