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日幾時過,清風無處尋。”大暑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是夏季最后一個節氣,也是一年中陽光最烈、暑期最盛之時,“濕熱交蒸”到達頂點。
民諺有云:“大暑熱不透,大熱在秋后。”既道出暑氣綿延,更含“防微杜漸”深意,與紀檢工作“常抓不懈、久久為功”理念相契合。暑夏的“濕”,恰似作風隱疾,藏于幽微,悄然滋蔓,稍懈便可能“腐草成螢”。紀檢機關始終保持“監督再監督”銳勢,聚焦權力運行關鍵,排查廉潔風險,厘清權責邊界,尤以“四風”新變種為靶 —— 無論“隱身”奢靡還是“親情”輸送,皆在嚴密監督下無所遁形。
以“零容忍”織密監督網,效農人伏天鋤禾。既斬“貪腐雜草”,更掘“權力腐根”,護政治生態清朗。從大暑“濕熱頂點”至秋涼清風徐來,昭示反腐敗絕非“一陣風”,乃需恒久韌勁之戰。暑氣終隨金風散盡,監督“發條”恒緊不松,“四風”“濕熱”必被滌蕩。紀檢人以節氣為鑒,融“防微杜漸”于日常,鑄“久久為功”為常態。
暑熱終有盡時,清風永無止境。紀檢人以“時時放心不下” 的警醒,踐行“永遠在路上”的執著,讓廉潔清風超越節令,成為歲月長卷中恒定的風景。(趙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