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走上上市之路,成功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每年研發投入1000多萬元,占銷售額的7%左右……近年來,江蘇科圣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始終堅持抓人才、創新、合作“三大要素”,全面調動企業職工創新創造潛能,促進了企業高質量發展,讓“小巨人”迸發出大能量。
人才引領驅動,讓“普通職工”成“技能高工”
據了解,該公司目前擁有專利112件,其中發明專利37件,發明專利占全部專利的三分之一。這些成就的取得大都與企業的工匠密不可分,而這些工匠很多都是從普通職工成長起來的技能高工。
何濤就是其中之一。自2006年進入公司,他一直在企業生產一線,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大專學歷,通過焊接高級技師考核,取得高級技師職稱。他致力于焊接方面的難題攻關,參與新材料、新產品方面的制造與研究,做了大量焊接方面的工藝評定和焊接試驗,完成換熱器、余熱鍋爐、高溫換熱器等化工設備的焊接任務。同時,何濤還培養出許多焊接方面的高級工和技師,參與了企業核心項目“U型管流化床反應器”的研發工作,攻克了流化床制造的最大焊接難題,彌補了國內該產品的短板。他還參與研發了“硫酸低溫熱能回收裝置”“氯甲烷生產余熱回收裝置”等,新產品打破了國外技術和裝置的市場壟斷地位,達到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水平。
除了何濤之外,企業還涌現出不少技能人才,包括“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齊正、省勞動模范陳建國、市第二屆淮安工匠提名者朱從化等。
聯合研發創新,從“企業制造”變“企業創造”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該公司創新發展領頭人許如海對此深有體會。
2001年,該企業收購了瀕臨倒閉的淮陰化工機械廠,許如海接手負責廠區的生產運營管理工作,他全身心投入其中,用最短時間恢復生產。針對當時國內有機硅一直被國外巨頭“卡脖子”的問題,他明確了主攻目標,聯合鎮江宏達,依托國內高等學校和中石化研究院所的產品研發能力,經過兩年多的研究實踐,在2008年制造出中國第一臺年產10萬噸的有機硅單體流化床反應器,實現國內有機硅行業關鍵技術突破及重大裝備的國產化,還攻克了單套裝置年產20萬噸的“放大設計制造”難題。目前,該產品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已達70%,國際市場占有率達到30%,企業也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省管理創新優秀企業、工信部工業企業知識產權運用試點企業、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省化工制造示范企業等榮譽。
強強聯手攻關,從“單打獨斗”到“合作共贏”
“企業要發展,光靠單打獨斗是不行的,合作方能共贏。”許如海說。
近年來,該企業先后和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天津大學及武漢科技大學的博士、教授合作聯合申報省市人才項目4項,分別獲省雙創人才1名,淮上英才4名。企業1名研發人員被列入省“333”人才培養對象,2人獲批市“533”人才,建有江蘇省化工余熱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蘇省企業技術中心、江蘇省企業研究生工作站、江蘇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等研發平臺。此外,他們還聯合中石化南京設計院共同開發硫酸低溫熱能回收裝備并成功推入市場,打破長期以來國外技術及市場的封鎖。此項產品也讓江蘇科圣在行業內嶄露頭角,越來越多的知識產權為企業可持續發展不斷注入新的動能。
該企業還在內部集思廣益,通過創建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專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競賽、師帶徒、科技創新創造“五小”活動等方式,調動勞模工匠和職工的創新創造潛能。2019年,企業新研發的設備產品三氯氫硅流化床在進行長時間的工作運行時,存在內部U型管尤其是尾部U型管束震動搖晃的現象,企業立即組織科技人員群策群力開展攻關活動,解決了多項技術難題,還以此申報實用新型專利并獲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