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云港市工業投資集團成立十年來,推動構建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企業轉型發展的引領作用,聚焦傳統產業提檔升級、優勢產業鏈強鏈擴規、新興產業加快布局,以科技創新推進企業轉型發展。
品牌驅動促發展。十年來,集團著力打造“工投系”產業品牌,構建“高質量”發展格局。新材料產業品牌追求差異化。“奧神”牌氨綸產品差別化的科學研究,在抗菌、除臭、易著色、可降解、溫感形狀記憶、生物質氨綸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上取得突破;“悍德維”牌UD布產品技術達國內先進水平;“甲綸”牌聚酰亞胺全球首創“干法紡”,并建設全球首條千噸級干法紡聚酰亞胺纖維生產線。新能源產業品牌打造集群化。集團圍繞布局產業端、深耕應用端、發力資本端、強化技術端、拓展裝備端的“五端”產業布局,開展風光氫儲電網匯7類新能源項目招引和開發;建設新能源電池關鍵材料產業鏈,構建國內一流的電池正極材料、廢舊電池梯級利用,電池全組分綜合回收項目,奮力實現單體金屬鈷產量世界第一,金屬鎳產量國內第二。農鹽漁業品牌凸顯大健康。以大健康理念為指引,創新開拓“農業、鹽業、養殖業”產品的品種、品質、品味。利用臨洪河濕地優勢和鹽田土壤腐殖質含量高、微量元素多、弱堿等特質,打造富含20多種人體所需微量元素和礦物營養的“鹽田玉”大米品牌;依托國家食鹽定點生產企業資質,沿用國家非遺的“曬鹽技藝”,開發具有“白中透亮、晶瑩剔透、質輕細膩、低鈉味鮮”特點的“雪花鹽”高檔調味品,打造“金淮、古淮、猴王”三大自主品牌;積極探索“漁光互補”模式下的養殖產業化發展路徑,采取工廠化恒溫養殖模式,運用續力養殖、全過程數字化飼養和綠色無公害養殖等技術,構建國家級現代養殖示范及淡水養殖環境保護示范基地。
科研升級蓄動能。十年來,集團公司不斷提升科研創新能力,為企業發展積蓄后勁。科研平臺提檔升級,打造科技創新高地。首先,投資3億元建成國家級碳纖維復合材料試驗公共服務平臺,共建有15條復合材料加工試驗中試線,18個專業實驗室,配置先進檢測儀器200余臺套,實現材料的紡紗、織布、單雙向編織、多軸向編織、三維編織、纏繞成型、模壓成型、熱壓罐成型、樹脂注射與真空輔助成型等十余種工藝成型;獲CMA、CNAS資質認證,成功通過31個項目50余個標準測試擴項,具備出具行業認可的檢測報告的能力,已累計為高校和企業提供檢測分析服務萬余樣次。其次,先后建設國家博士后工作站,江蘇省聚酰亞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蘇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蘇省產業研究院JITRI聯合創新中心等16個省級科技創新平臺。深化產學研合作,加快產業化進程。十年來,集團不斷強化與高校、科研院所、產業上下游企業的產學研合作,先后與山東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國家膠體青島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合作。通過外引內聯、協同集成,優勢互補,共同推進科技創新研發。在與山東大學合作共建碳纖維及復合材料研發中試與檢測評價基地過程中,成功研發碳纖維預浸料、碳布等復合材料制品制備技術,推進SPU項目、熱塑性材料等產業化項目在本市落地;與香港城市大學和南京工業大學合作成功開發了生物可降解溫感智能氨綸等差異化產品,并已全面進入產業化進程;與東華大學合作研發的聚酰亞胺染色技術,與香港理工大學合作研發的形狀記憶氨綸技術,與江蘇海洋大學合作研發石墨烯氨綸技術等一批科研項目均取得了預期成果,為企業發展積蓄了動能。打造特色園區,提升孵化能力。一是自貿區醫藥創新產業園重點打造國際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創新要素集聚區、產業化承接地,招引了一大批科技企業入駐。二是打造眾創空間和孵化器。重點打造美多利科創園,該園已累計孵化創業實體39家,先后創建了省市兩級眾創空間和科技孵化器,并成功獲得江蘇省創業孵化示范基地、國家火炬中心等資質認證。
科技創新見成效。十年來,集團通過實施創新發展戰略,取得了一此成效。企業提質見成效。先后有4家企業獲評高新技術企業,2家企業獲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科技創新見成效。全集團參控股企業先后承擔國家、省、市級科技項目160余項,獲得各類科技創新獎100余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在知識產權方面,集團共有授權專利217件,其中發明專利70件,實用新型專利136件,外觀專利11件研發新產品38個,新工藝27項;主導制訂國家標準1項,參與制訂國家標準3項、行業標準6項,制定企業標準28項。“兩化融合”“智改數轉網聯”見成效。集團獲得國家首批“工信部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企業”,2個企業獲得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工信部認定;并分別獲得1家智能化工廠、2個智能化生產車間;1個五星級、2個四星級、3個三星級的江蘇省“星級上云企業”星級認定。人才培養見成效。集團博士后工作站先后引入3名博士開展科研工作;先后培養雙創人才3人、江蘇省333人才5人次,連云港市521各類高層次人才19人,獲青年科技人才、科技創新領軍人物、優秀工程師等11人次。 (樊寶聲)